你我可能都不知道的吉安

吉安早期為阿美族的部落,稱為知卡宣,阿美族語意指「薪柴很多的地方」,漢人則音譯為「七腳川」。

    明治四十年發生七腳川事件,事後日本人將七腳川社族人遷移他處,並建立全臺灣第一個日本官辦移民村,而許多日本移民來自四國德島縣的吉野川,遂此官辦移民村稱為「吉野村」吉野村共有宮前(慶豐)、清水(福興)、草分(永興)三個分部,據說開村記念碑就坐落在現今的慶豐市場附近在村內建造了官署、房舍、布教所(慶修院)、吉野驛站(吉安舊站)和小學校(吉安國小)等設施,像布教所是當時日本移民最主要的信仰中心,而吉野村內的天皇米種植地(現址稻香國小)就在當時的吉野驛旁,彰顯出吉野驛特殊的轉運樞紐地位。

    此外,總督府施行移民村計畫的同時,並招募了很多臺灣西半部的子民到東部移墾。1935年發生中部大地震,因此有許多桃竹苗地區的客籍人士來到吉野村開墾,隨著吉野移民村的發展,於境內周邊延伸了許多客家群落。

       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,日本軍民即將遣返之際,將無法攜帶的財產贈予相識的臺灣人,以表感念之意。隨後臺灣光復,國民黨政府播遷來臺,原沿用的地名『吉野鄉』,因散發著濃厚的東洋風味,遂改名為『吉安鄉』。

吉野驛火車      

    吉野驛也改名為吉安站,當時鄰近的車站據點尚有「田浦站」(今國泰醫院巷子旁)和「干城站」,而「田浦站」是大多來吉安的人所選擇下車的車站。田浦站的拆除,昔日的榮景如今都已不復存了。1980年北迴鐵路全線開通,吉安()站往北遷移1.3公里,吉安舊站(吉野驛)也廢止營運,乘載著老吉安人的記憶也逐漸消逝…..

 如今,因為稻香路拓寬工程喚醒了大家對吉野驛的時代記憶,吉安鄉公所規劃將稻香路拓寬並拆除所剩吉野驛日式建物,以穿越鐵軌連通至台九線,但此工程涉及複雜的土地變更項目,且有一定的工程難度存在。而吉安花蓮區段的鐵路高架化工程是否有存在必要性?不應在規畫尚未明朗之際,就將吉野驛廣場的寶貴日式建築強以拆除。拓寬工程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,更須審慎評估而為之。

東部的開發史較晚,史蹟本已不多了,吉野驛前歷經了大時代動亂和無數個地震和颱風的磨難和考驗,仍矗立於此,想必有存在的意義!!

    吉安因地利之便,已與花蓮市連成一氣,發展甚為迅速,成為花蓮市的腹地,大花蓮生活圈逐漸擴展,多起建案在吉安各處火熱的進行中,商業繁榮與之俱來,但是西部的開發模式真的適合吉安?不加以形塑吉安的社區文化性格和面貌,吉安甘願成為花蓮市的衛星城?

    花蓮近年來引進多輛新式列車,翌年東線鐵路電氣化竣工,班次與旅客人次飛馳似地增加,文化內涵層次提升的速度卻無法與之比擬,在此之際,若將吉野驛廣場周邊拆除殆盡,實為可惜阿….試想想成功之例,松園別館和慶修院帶動整體的效應,殊可知吉野驛修復的可貴價值之處。

文章標籤

稻香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